2020年11月15日,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長達11.12米的“王船”和聲勢浩大的踩街隊伍吸引了眾多市民與游客。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核心提示

  2020年12月17日,第十五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投票決定,將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我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送王船”是閩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送王船”因此也俗稱為“做好事”。這一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于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豎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于17至20世紀流傳到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

  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一周年,閩南三地的“送王船”活動在鄉土文化語境中獲得了怎樣的活態傳承?本期“關注”為您呈現——

  

  “船”更高大儀式更多

  福建日報記者 蕭鎮平 于莉 通訊員 林潔 鄭文典

  19日,漳州開發區石坑社區保泉宮舉行了熱鬧的“送王船”活動,上千信眾齊聚保泉宮,見證三年一度的民俗盛典。自一年前“送王船”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后,漳州地區代表性社區的“送王船”活動重煥光彩。

  外觀奇特的“王船”并不只是個模型,它完全仿照福船建造。船上建筑還原了中國古代的歇山式屋頂,船身繪有代表吉祥如意、合境平安的彩繪圖案。一艘“王船”,融合了多項閩南傳統技藝。

  “石坑社區的‘王船’現在采用上等杉木建造,結實又氣派,船上的神像、人物用彩扎工藝制作,栩栩如生?!北H獙m民俗傳習中心負責人陳元輝說,今年的“王船”長8.9米、寬2.6米,“是歷屆活動以來最大的一艘”。

  在眾多宮廟中,位于九龍江流域的進發宮獨樹一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上神廟”,其“送王船”的流程全部在水上完成。據介紹,這與當地疍民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進發宮理事會會長鄭休山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玉皇大帝生日,“請王”請來“外海王爺公”,在進發宮“住”半年,輔助廟里所供奉的神明,保一方疍民平安。到了農歷九月十三,就要舉行“送王”儀式。

  今年11月進發宮舉行的“送王船”活動,多了一份成功入列“世界級非遺”的喜慶。一直關注研究進發宮疍民習俗的漳州文化學者楊暉說,往年“王船”是在江灘上化吉,今年多了一項“王船”巡江儀式。

  專家認為,“送王船”已成為聯結社區民眾、推動社區和諧發展、豐富閩臺兩地乃至中馬兩國之間對話合作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一種弘揚正氣和規范行為的積極文化現象,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

  目前,保泉宮民俗傳習中心鼓勵更多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學習“王船”的制作技藝和相關知識,確保該項目的活態傳承、代際傳承。漳州開發區的年輕一代積極錄制留存影像資料,用微信、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宣傳“送王船”承載的人文情懷。

  “之前都是老一輩在做這件事。去年‘送王船’成功申報世界級非遺,讓我們年輕一代也認識到保護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前輩的帶領下,我們將以自己的方式盡一份傳承之力?!北H獙m工作人員曾銘貴說。

  

  “王船”駛向新的航道

  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純手工打造的10多米長的“王船”上,彩旗飄揚,描畫的蛟龍活靈活現,紙人也惟妙惟肖……19日,廈門市海滄區嵩嶼街道石塘村舉辦了三年一度的“送王船”民俗活動,吸引上千人參與。而在11月28日,湖里區禾山街道枋湖社也舉行了12年一次的“送王船”活動。因疫情防控要求,兩地“送王船”在規模、環節上進行了縮減,但現場依然熱鬧無比。

  在“送王船”躋身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一年間,更多青年人參與儀式實踐,造“船”技藝更多走進校園,相關活動延伸為文化節,及至為被拆遷的村居爭取活動空間……在主申報城市廈門,越來越多代表性社區和傳習點更注重它的活態傳承、代際傳承,力求書寫海絲文化新“船”說。

  留住宮廟 傳承不斷

  “像這種歷史悠久的特色民俗活動,既是人們的敬??駳g、寄托祈求平安的樸素愿望,又維系著海外僑胞和故土的情感,一定要好好傳承下去!”19日,圍觀海滄石塘“送王船”后,在廈門工作生活的南平人紀昌美表示深受震撼。

  作為“送王船”信仰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在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目前,思明區廈港、塔埔、何厝,湖里區浦口、鐘宅、枋湖,海滄區鐘山、石塘、海滄、新垵,同安區呂厝、翔安區后村等13個社區、村落,都保留著大型的“送王船”民俗活動。

  “這13個地方的‘送王船’大同小異,一般每隔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大都有‘迎王送王儀式’?!睆B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退休教授石奕龍說,儀式開始時,人們聚集在海邊歡迎“王爺”來到宮廟,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這體現了尊重生命的理念。

  石奕龍自上世紀90年代起研究“送王船”,并參與了“申遺”文本擬定。30多年來,他一直在糾正部分人將“送王船”理解成“送瘟神”的觀點?!扒耙粚玫摹鯛敗h去,新一屆的‘王爺’繼續庇佑平安。帶著人們的最樸素愿望,這項習俗歷經歲月變換,一代代賡續至今?!痹谒磥?,“送王船”體現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系,而申遺成功,為推動當下多元社會尤其是移民社區的包容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部主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蔡亞約介紹說,在廈門的社區中,同安呂厝規模最大,每四年一次的“送王船”活動有近十萬人參加;以海滄鐘山村為代表的古三都地區,“送王船”傳承較完整,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廈門島東北部的湖里禾山地區“送王船”習俗普遍存在,點位集中且規模都較大;蕓美、后村等地的“送王船”也獨具特色。

  近年來,隨著廈門城市發展,上述13個社區、村落不是已被拆遷改造,就是面臨被拆改的局面,一度引發“‘王船’要送往何方”的擔憂。

  記者走訪發現,廈門島內的六個社區都已拆遷。整村集中安置、宮廟保留或重建,目前是這一民俗活動得到較好傳承保護的最佳方式。比如,湖里五通浦口保留了位于海邊的宮廟;鐘宅已整體拆遷重建,所幸爭取到一塊土地,將集中建廟。

  因為湖里區禾山街道枋湖社的宮廟及廣場還在重建,當地今年的“送王船”活動臨時借用附近一塊小空地舉行。枋湖太源宮理事會副理事長陳守禮說,畢竟現在是“人類非遺代表作”,只要宮廟在,民俗活動能延續下去,傳承就不會中斷。

  作為廈門島內的“網紅”,廈港(沙坡尾)片區正在進行新一輪城市更新,廈港“送王船”的命運也備受關注。石奕龍認為,傳承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是片區改造提升的基礎,廈港“送王船”可以跟文化旅游好好結合,打造成一張文化名片。

  更新觀念 創新提升

  28日下午,在枋湖新建的戲臺上,82歲的“造王船”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慶豐正在對一艘新造的“王船”進行收尾工作。

  “這艘王船打算用來展陳?!辫屎磳m理事會顧問蘇加強說,利用新建的舞臺空間,他們計劃辟出一個房間作為“送王船展陳室”,加大宣傳力度。

  讓蘇加強欣慰的是,申遺后,很多市民對“送王船”有所改觀,“以前覺得是迷信活動,現在則認為是一種文化,不僅大方參加,還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吸引了不少新廈門人”。上個月,枋湖如期舉行“送王船”活動,其中的彩蓮項目幾乎都由年輕人擔綱,現場元氣滿滿。

  位于廈港沙坡尾的龍珠殿設置了“送王船展示廳”,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這一風俗,逢節假日還有志愿者負責講解。生活在“網紅”社區的年青一代,早已深知身邊非遺的價值。

  在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節”應運而生,華藏庵附近更打造了“送王船”文化廣場,更多村民在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的支持和鼓勵下,走進傳習中心體驗“王船”的制作技藝。

  “王船”進校園活動多點開花。2015年起,鐘宅民族小學(后并入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邀請鐘慶豐開設“王船”興趣班,該校教師陳文旌不僅拜師學藝,更作為搭檔、助手,幫忙策劃“送王船”文化興趣小組的活動。就在本月,廈門英才小學、華僑大學等學校與鐘慶豐洽商引入“王船”相關課程。

  在海滄鐘山社區,水美宮送王船傳習中心也積極推動相關文化進校園。中心代表陳福圓表示,希望以“送王船”為平臺,向青年一代傳播向上向善的價值觀,進而起到規范和引導社區成員行為的作用。

  蔡亞約告訴記者,“送王船”成為“人類非遺代表作”,也影響了行政部門對它的認識和態度,相關社區也在努力抹去它的迷信色彩,更加注重宣傳環保和愛護動物的理念,對一些會產生浪費、污染的環節進行變通。

  “相信通過‘送王船’的儀式實踐,能夠促進人們更加關注自身與海洋的關系,感恩自然,對移風易俗、反對鋪張浪費也有現實意義?!辈虂喖s認為,廈門在做好本地傳承、創新的同時,還要兌現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申遺承諾,與馬來西亞方面展開更多研究與合作,推廣優秀保護實踐,促進社區、群體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讓“王船”駛向新的航道。

  

  富美宮影響廣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富美宮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南門水巷末端,臨晉江下游富美渡頭,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二十四尊,清光緒辛巳年(公元1881年)移建于現址,現存廟宇為清代建筑。

  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靈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余處。

  據介紹,富美宮早年曾專門設有王船制造場所,按照古老的傳統,王船的尺寸、開斧、豎龍脊、立桅、神明配置、起錨出航時辰等,均需在蕭太傅神前扶乩或卜筶來決定。王船一般長6至10余米,能承載幾百擔重量,一般通過擲筊來定尺寸,在正常氣候下具備遠程漂航的能力。

  刻于1763年的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記載:“是月(指農歷五月)無定日,里社禳災,先日延道設醮。至期以紙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皆備,陳鼓樂、儀仗、百戲,送水次焚之。近竟以木舟具真器用,用以浮于海者?!笨梢娫?50多年前,泉州就有了木質王船。

  《泉郡富美宮志》記載,富美宮因為是泉州王爺行宮,歷史上送王船甚為頻繁,且禮儀隆重。舉辦水醮、放水燈、送王船等民俗活動時,遠在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以至廈門、漳州、龍巖等地的善信也聞訊前來,地方紳士、縣官也參加祭典,泉州各戲班爭先獻演,富美宮內外人山人海、鼓樂喧天,頗有“總宮”態勢。

  富美宮送王船,先要舉辦醮會,祭畢后,由事先挑選的幾名水手,各自背帶符箓,在富美古渡頭下水,按指定時間起錨,由水手徐徐從晉江下游駛出泉州灣,而后停泊于海灘,舉行人神交接儀式。在簡短祭獻后,由水手按預定方向張帆起錨,焚化背帶的符箓,意為將王船交給神明,水手再離船上岸。交接完畢后,王船順風漂向遠方,消失在海天之際。

  后記

  讓非遺生命力更久遠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送王船”傳遞著我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是海絲文化的縮影,也是中華文明在海絲沿線國家傳播交融的生動例證。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理論上說,與“送王船”相關的代表性社區(宮廟)和它們所承載的社區傳統,應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南音、木偶戲、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等久負盛名的非遺相比,送王船仍頗有“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感。隨著經濟活動和城市更新步伐的加速,鄉土語境逐漸式微,不少傳統民俗活動正淡出公眾視線,“送王船”的傳承也迫在眉睫。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構成,廈漳泉三地都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泉州為例——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22處遺產點在內的泉州重點文化遺址,未來將得到制度性的保護加強。與看得見、摸得著的遺產相比,非物質遺產的發掘、保護難度更大但同樣重要,因為它們合起來才能構成在地文化的完整閉環,不容有失。

  記者認為,應加強對包括“送王船”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力度,在文化展示、旅游推介等活動中多“推一把”,讓它們以更鮮活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提高存在感。泉州成功申遺后,城市美譽度攀升,國內游客紛至沓來,當下正是振興和推介泉州文旅的最好時機。如果能深度挖掘南音、梨園戲、送王船等非遺文化的“煙火氣”,使它們有機融入文博(產業)體系,進而開發出更豐富的文旅產品和服務,就能讓寶貴的非遺走近更多普通人,讓它們的生命力更久遠。

  保泉宮“送王船” 江佳鯤 攝

  “王船”進校園。林澤貴 供圖

  每逢“送王船”,廈門市海滄區中山社區便萬人空巷。(資料圖片)

  漳州進發宮“送王船”活動 曾松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