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主辦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承辦的
“美麗海洋 公益行動”
紅樹林“藍碳”生態主題教育啟動儀式
暨首場紅樹林“藍碳”科普研學活動
在翔安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舉辦
上午9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70.8海洋媒體實驗室副主任、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游偉偉以及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20組親子家庭志愿者走進了“金磚碳中和林”的所在地——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在廈啟動。
項目在下潭尾開展紅樹林造林580畝,營造由秋茄、桐花樹、白骨壤等紅樹組成的“碳中和林”,以此中和廈門會晤期間產生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目標。
這是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歷史上第一次實現“零碳排放”。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致辭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副主任、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游偉偉致辭

▲學生代表宣讀倡議書

▲陳國斌所長及游偉偉副主任為小學生志愿者們頒發“守護藍碳衛士證書”
活動現場上一個簡易的裝置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這個萌趣十足的裝置叫做“吃”二氧化碳的紅樹林,它簡單演示了紅樹林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



除了實驗裝置,網紅可達鴨也前來助陣,它一手增匯、一手減排。

正值退潮時間,許多紅樹林里的生物開始“活動筋骨”,不時揮“手”的招潮蟹、彈跳驚人的彈涂魚,吸引了小志愿者們好奇的目光。
“為什么紅樹林會泌鹽?”
“為什么有的螃蟹鉗子大小不一樣?”
“彈涂魚和大彈涂魚有哪些不同?”
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在棧道上觀察紅樹林,認識紅樹林中常見的生物及其特殊本領。



為了讓小朋友們更好地掌握紅樹林的相關知識,本次活動還在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指導下,推出了廈門紅樹林公園“藍碳”生態主題教育研學手冊。依托這本手冊,同學們可以加深對紅樹林“藍碳”的認識。

結束了“十萬個為什么”的紅樹林科普課堂,小志愿者們迎來了最期待的環節——植紅樹。
為更好地宣傳紅樹林“藍碳“生態價值,講好廈門“藍碳”故事,廈門海洋生物引育種中心開辟了一塊灘涂,讓小朋友可以進行種植紅樹實踐活動,引導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紅樹林的行動中。


“這泥土好陷,我的腳拔不起來了!”
“我的腳旁邊有好多招潮蟹!”
“快來看看這是什么!”
……
灘涂上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


“美麗海洋公益行動”是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公益活動,旨在推動、聚集各方力量參與解決當地“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百姓急需”的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相關的具體問題。
其中廈門站特別打造了一套以“藍碳”宣傳為中心,高校+政府+媒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高校將發揮科研火車頭優勢,政府機構提供空間平臺,媒體助力策劃傳播,社會公眾、中小學生共同參與。
下半年,紅樹林“藍碳”生態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還將面向青少年開展相應的研學活動及科普講座。
主辦單位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
支持單位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
承辦單位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B門大學)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協辦單位
廈門市海洋國際合作中心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
新浪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