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漳州降水量增多,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
近期,我省多地發生因食用野生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
22日,漳州疾控緊急提醒:野生蘑菇種類繁多,一般人難以辨別其中,頭號毒王“白毒傘”在漳州多地均有分布。

請廣大群眾、餐飲單位不要自行采摘、買賣、食用!
漳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廣大市民:野生蘑菇種類繁多,一般人難以辨別有毒無毒,一旦中毒,死亡率很高,采食野生蘑菇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隱患,稍有不慎就會危害生命健康,面對這些野生的“美味”,要堅決做到不采摘、不買賣、不食用。
誤食毒蘑菇輕則嘔吐腹瀉 重則致死
我國毒蘑菇有100多種,常見的可致人死亡至少有10種,如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褐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蕈等。
毒蘑菇所含毒素為蕈毒素,中毒癥狀可分為胃腸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臟器損害型、光過敏皮炎型等5種類型。毒蘑菇中毒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10分鐘即可發病,長者可達30小時。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早期中毒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抽搐、痙攣、幻覺,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致死率極高。


不可食用的野生蘑菇
萬一誤食蘑菇中毒 如何自救?
出現蘑菇中毒,應立即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把手指或牙刷柄等伸進咽部催吐,同時盡快送往最近的醫療單位,進行催吐、洗胃、導瀉,以盡快排出毒素。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蘑菇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一些中毒者經過常規治療處理后,癥狀緩解,感覺似乎康復了,其實是進入“假愈期”,大約經過1-2天,病情突然惡化,危及生命。因此,蘑菇中毒患者癥狀消失后還應觀察1-2天,如有不適癥狀應立即就醫,防止因假愈而耽誤治療。
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我們提倡:不摘,不買,不吃野生蘑菇。
不采摘
鑒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不買
注意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也不能放松警惕,盡量不要購買野生蘑菇。
不食用
為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致命鵝膏(Amanita exitialis ZhuL.Yang &THLi),俗名“白毒傘”,該種2000年3月初次在廣州被科學界認識竟然是因為這個“劇毒殺手”,導致9名民工中毒全部死亡,為了警示后人,我國真菌界大咖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楊祝良教授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輝教授共同將該種定名為“致命鵝膏”。由于該種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自從被發現在我國至少制造了30余起慘案,導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過60人死亡,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蘑界”頭號毒王!

責任編輯:陳志凡來源:漳州疾控